编者按
今年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战决胜之年。为总结先进经验,汲取发展力量,学校党委特推出“三年振兴新突破 服务辽宁新作为”系列专题报道,全方位展示学校在各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及基层党建工作特色成效,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勇作为、敢担当,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优异的成绩实现辽宁振兴。
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以及风景园林三个学科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要求,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贯彻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汇聚学科创新力,围绕人居环境建设问题,以绿色低碳、高品质提升为目标,统筹“一圈一带两区”建设,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推进美丽辽宁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五好两宜”的和美乡村筑造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伶伶作为义县总规划师,带领我校城乡规划学科、新建大规划院团队成员深耕辽西北乡村,针对辽宁省唯一的义县“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全国试点试验项目,以“战略智囊+技术支撑”双轨并行模式服务政府决策。项目覆盖辽宁省义县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区3个乡镇、10个行政村,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撬动多方资源,构建“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提升的乡村发展新范式。2024年11月20日至21日,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到锦州市调研,郝鹏在拥有1000余年历史的义县奉国寺调研期间,张伶伶大师团队系统汇报了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城市更新理念及文体旅融合成果,获得高度评价。
大师团队始终将服务辽宁“三年行动”作为核心使命,其成果紧密呼应辽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战略部署。大师团队长期深入乡村一线,从战略智囊和技术角度服务政府、指引空间建设发展,从全过程链条角度衔接策划、设计、建造上下游,从全产品链角度打造特色乡建触媒促进旅游产业推广,提质乡村建设,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探索出一条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辽宁县域城乡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建大方案”。
此外,学院完成沈阳市康平县望山堡村、育林村、纪家村、太平村等多项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围绕乡村建设发展模式与绿色宜居开展技术研发,推进乡村建设发展模式与绿色宜居技术、数字乡村等方向的人才平台建设,为辽宁省乡村振兴提供乡村景观等方面的设计与技术支持。
“未来空间”科研与人才平台建设
学科群在沈阳市大东区政府支持下,依托校地合作“东贸库”历史建筑迁建项目,面向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响应国家建设验证中心的要求,建设“寒地人居科学绿色低碳验证中心”暨“未来空间”科研与人才培养平台。平台:一是产教协同机制建设,校企联合共同体构建:联合东北地区建筑龙头企业共建区域性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行业资源形成“专业共建、方案共制、师资共培”的协同育人模式。跨区域产业联盟布局:对接寒地建筑产业需求,成立产教联合体,推动科研成果向地方产业转化。二是教学与科研平台搭建,特色化课程体系设计:开发虚拟仿真课程(如人工智能辅助建筑设计、建筑数字孪生),利用5G数智云创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提升教学沉浸感。依托寒地人居科学绿色低碳实验教学示范验证中心建设,打造跨学科的未来智能建筑感知与概念验证中心。三是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实施“双导师制”,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置:通过模拟法庭、社区服务等社会化场景提升公民责任感。四是文化传承与空间赋能,文化育人载体创新:构建“通识+思政+专业+拓展”四维课程体系,融入鲁班文化、古建筑营造技艺等传统文化元素,强化文化认同与工程伦理教育。
“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实践
当前,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主要任务。学院依托学校与沈阳市沈河区、浑南区人民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从2023年开始开展30余项老旧城区的更新设计工作。2024年1月至6月,完成了沈河区建院、运河、进华、沈水、永环、迎新、兴丰、雨坛8个社区、25个小区、86栋楼、建筑面积49.61万平方米的住宅楼本体的更新设计。由教授博导领衔组建了包括多名教师和50余名硕博研究生的项目团队,深入社区对复杂的老旧住区现状开展细致调研,并就设计方案与居民进行多轮次深入交流,从建筑设计层面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至2024年年底,所有工程已全部竣工。此外,还根据政府需求义务开展了泉园片区、进华社区、三八南社区的整体更新设计研究。针对老旧住区更新缺少物业管理和后续运营的不可持续问题,研究了基于共有空间重构的老旧住区嵌入式更新模式。围绕宅间空间构建小尺度封闭住区单元,将住区公共空间纳入城市系统,统筹零散分布于小区内的低效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持续运营。探索了“将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嵌入社区公共空间”国家政策与沈阳老旧住区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落地实施策略。2024年5月,由学院主持设计的沈阳市魁星社区旧改项目备受瞩目,获得了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的特别报道,项目是全国住区更新现场会的观摩点位,以其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和人性化的改造方案,成功将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沈阳市的城市更新树立了新的标杆。
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技术探索
当前,低碳、绿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探索清洁能源技术成为建筑行业领域的焦点。《基于主被动协同的城乡建筑清洁取暖技术体系研究》课题是由沈阳市发改委在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中设置的重要清洁采暖研究课题之一,目的是高标准建设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施燃煤污染治理等五大行动,打好蓝天保卫战。学校积极承接并于2024年11月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翔实可行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
课题研究提出了系统的主被动式节能技术协同作用下的城乡建筑清洁取暖技术体系,并实现了实际项目应用:在沈阳市浑南区佟家峪农村的既有建筑改造实验中,通过增加阳光廊、增加光伏一体化屋面、增加墙体保温与平改坡四个实验手段,完成了初期模拟、中期改造、后期测试三个实验过程,提出了实现辽宁地区农村建筑清洁采暖改造的切实方案;在测试装置的实验中,通过模拟和实测探寻了农村建筑中使用“光伏+电采暖+电储能”“光伏+电热水箱”和“太阳能集热+电辅热”等多种用能规律和系统造价,为不同情景条件下的清洁取暖模式提出了应对方案;在浑南科技城的建筑立面及实验装置的立面和屋面上应用了光伏一体化技术,通过安全的构造技术满足了建筑用能和建筑美学需求。验收专家一致认为,本项目研究成果节能效果显著,在本省乃至北方寒地地区具有显著的落地性和推广性。
国际视野的健康人居环境研究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学科群依托寒地健康人居环境性能提升平台,开发健康环境关键技术,结合AUL研究生学科竞赛平台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走出去”与国际顶尖学者合作。ERC Advanced Grant“Soundscape indexes,SSID,740696”是世界领先的科研项目。学校作为全球核心合作机构之一,由学院教授领衔中国北方城市研究任务(国际标准框架下中国北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调查及指标建构,ERC- SSID,740696-02)。研究为ISO标准提供中国数据,成果纳入ISO标准体系,不仅标志着我校进入该领域国际前沿,更是辽宁高校参与世界顶级科研计划的宝贵实践。
健康人居环境团队依托SSID国际平台,紧密结合辽宁及北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需求,聚焦城市声景与人居健康,开展深入研究,取得系列高水平成果,系统探讨了声景感知机制、声景与景观要素关系、评估方法跨文化适用性、声景对建成环境体验的影响、国际标准术语本土化等关键问题。研究直接聚焦辽宁城市案例,为优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升环境品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国际学术视野的解决方案。